2)第114章 挖个大坑,埋了吧!_朱由捡:大明第一败家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为编制序列,实行层级管理,分赴延安、庆阳、平凉三府,一边加强训练,一边动员、组织老百姓春耕抢种。

  十名兵卒为一小旗,五小旗为一总旗,两个总旗、百余人组成一百户所;

  十个百户所组成一千户所,长官为千户;

  五个千户所,组成一卫,也就是五千六百人左右。

  遵从草包皇帝朱由检的建议,茅元仪给每一卫所、千户所、百户所和总旗,都派驻两名长官。

  两名长官,不分正副职级。

  其中,一名主要负责带兵打仗、训练兵卒、帮助老百姓开荒种地等事宜。

  另一名长官,则专门负责后勤给养、思想建设、协调和管理地方等事务。

  一句话,一名管打仗,一名管生活。

  这个时候,当老师的优势便渐渐凸显出来了,两百多名知根知底、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这支队伍的核心骨干。

  茅元仪稳坐董志塬上,种种田,读读书,偶尔派兵撩拨一下洪承畴,日子过的悠闲而充实。

  有时候,他也会感叹一句:到底是皇帝造反!

  在朱由检的密旨下,大明工程局、大明学堂都有一批人潜入陕甘,兴修水利,指导农耕,修筑各种秘密堡垒。

  到底是专业人才,短短的一个月内,三府之地就发生大变样。

  当然,主要是面貌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些泥腿子看上去老实巴交的,见了生人就忍不住缩手缩脚,穿的破破烂烂的,简直就是一群叫花子,给人的感觉是又懒又笨。

  可是,自打大家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每一个人,恨不得半夜起来去犁地的精神头,让茅元仪也感到吃惊。

  同时,更是心生怜悯。

  这,便是大明朝的百姓人家啊。

  活着,很卑微,只为一口饭吃。

  可就算是此等卑微的要求,却在豪门世族、各级官吏、三饷、杂税的层层压榨下,都难以得到保障!

  大明的读书人,你们欠百姓一句: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一些原本靠天吃饭的旱地,很快就成了一等一的水浇地,在清明前后,齐刷刷、绿油油的庄稼,让茅元仪都看得激动不已,忍不住吟诵一句:

  “万岁爷啊,你真鸡儿强……”

  ……

  这一日,茅元仪正蹲在田埂上,与几位老农讨论玉米的种植方法,一名学生快步送来一道朱由检的密诏。

  只有一句话:

  挖个大坑,都埋了吧。

  这道‘密诏’没头没脑的,茅元仪却瞬间懂了。

  终于要动手了!

  之前的所有准备,包括牵着洪承畴的鼻子,在关中之地绕圈子,并派遣一支奇兵袭取汉中,做出一副想要入川、并可能继续南下的态势,都是为了刺激某些人的神经。

  文官清流,以及其背后的豪门世家,忍不住要出手了。

  这些,算是题中之义吧。

  他们早就算准了,在这个烂透了的大明朝,谁要是起兵造反,攻城略地,占山为王,甚至自立为皇帝,文武大臣都觉得无所谓。

  反正,带兵打仗、镇压反贼,这都是皇帝和武将们的事,跟咱读书人有甚干系?

  可是,谁要想在土地上动心思,全天下的读书人,绝对会跟你没完!

  圣贤书中的微言大义,没教会你如何做一个小屁民?还想着要耕者有其田?

  想屁吃呢,一群没文化的!

  “坑,早就挖好了,那就想办法埋人吧。”

  茅元仪手里捏着那一纸‘密诏’,跟几位老农又谈笑一阵,方才起身回到自己的独门小院。

  “不过,还有一件事,也该去办了。”

  “埋人前,该先放上几炮,以示敬意。”

  “那就、先从洪承畴开始吧!”

  茅元仪走进一孔土窑,站在一张地图前,仔细推演一番后,沉思良久。

  “来人,飞鸽传书,令王云燕火速前来。”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