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九章_天幕红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企业决策的法则;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只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条件的可能。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方迪说:“……”

  方迪用了不到7分钟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陈述;从“创新”一词开始说起,分析创新的表达本意;延续到“需要”、“目的”、“正确”,延续到见路不走,法。

  下一个程序就是答辩。

  主答辩提问:“定律是不是路”

  方迪回答:“不是。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经验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规律的。”

  一位答辩委员问:“我们不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吗?人类不是在一代一代的知识积累中得以进步的吗?这是两问一题;并作一题回答。”

  方迪回答:“知识包括了定律和经验,但现在讨论的主题不是给知识划分范畴;而是讨论经验与因果律的关系。见路不走是不唯经验、教条;不是排除经验、教条;不唯就已经包含了学习、借鉴。任何一个成功的经验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见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学的思维,不表示路就没用了,对于不能理解见路不走的人;见路就走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至于能走到哪里就得靠碰运气了。人是懒于动脑、勤于动心的,喜欢把某个条件放大为成因的全部,这样容易比照,容易获得信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只有我具备了别人能做到的全部条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实上我很难悉数复制别人的条件,只有根据我的条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脱离实际的。”

  另一位答辩委员问:“见路不走,人怎么出行呢?不看路标见路就走,实际生活里有那么傻的人吗?如果没有,你的命题还有意义吗?”

  这也是一个故意混淆概念和逻辑关系的提问,考的是答辩人的思维。

  方迪回答:“如果事物都是肉眼能看到的,那就简单了,相信谁也不会傻到不看路标见路就走。问题是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维的眼睛去看的,识别一条马路简单,识别一条思维的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可比性。思维的认识方法,中国人叫解放思想,世界人民管它叫智慧,佛教称之为开天目,可见比肉眼的认识要困难得多。

  主答辩问:“我明白你的意思,也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个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提法呢?比如:正确的路。”

  方迪回答:“我认为,正确的路是一种正确的、保险的、不出错的、同时也是没有质性甄别和无从操作的表达方式,请原谅我冒昧,如果因为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叫法而放弃了可能的表述方式,这是不够积极的。路包含了模式、经验、教条,不管用什么提法,首先要把这些东西剔除出去,要有质性甄别,强调、突出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我非常赞成老师的观点,应该有个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提法,但是以我现在的能力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把老师的这个问题当做课外作业留给自己。”

  主答辩微微一笑,看了看两个答辩委员,然后对方迪说:“你可以下去了。”

  方迪毕业了。

  方迪感谢老九的那个笔记本给她帮了大忙,在她看来,五分抄袭、三分思考、两分临场发挥,就这么蒙混过关了。

  毕业典礼,颁发学位证书,穿学位服拍照、狂欢……永不褪色的程序。(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