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章 万岁北进之心未变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着:“你们只要记住一个原则,战争的收获要大过投入,万岁便会允准。”

  原来如此,众人相视点头。知道这个很重要,相当于是揣摩了圣意。

  “土地也是财富,占领了经营一年或两年,便能够自给自足,万岁也会支持……”毛文龙觉得既然说了,索性再多一些,给自己的兵将们提提士气。

  意思很明确,北进将是长期的国策,不愁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但要有个权衡判断,也要能刹下心来,别搞史书上所说的“穷兵黔武”。

  而要想经营得好,恢复得快,人口就是第一要素。不管是越境求生的朝鲜人,还是奴儿干都司的少数民族,都要好好利用,也就是恩威并施。

  朝廷之前出台的《国籍法》,正好能起到作用。而吉林府有三年的军管期,张盘等主要将领就必须学会既管军,又管民。

  当然,朝廷也派遣了不少文职官员,都是通过吏转官进入仕途的。在实际工作能力上,还是相当不错的。

  …………………

  四平所辖的奉化(今梨树县),古称偏脸城,俗称买卖街。

  因其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起名为奉化。

  在明朝时,奉化也只是个小村落。但一年来经过官兵和移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小镇子。

  而作为叶赫部的故地,有相当部分的叶赫后裔重新移居此地,在官府的规划安排下,定居下来。

  更多的移民还是汉人,大多数都是战后重返辽东的辽民。

  这些辽民的首选当然是原来的家乡村屯,可平辽后,官府便开始分地设村镇。

  光复前便在辽东的百姓,以及退役官兵的安排,自然是不能等待的。所以,很多入关安置的辽民返乡后,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土地。

  辽东的土地还剩下不少,可吉林府的新设,又推出了更优惠的政策,也吸引了不少移民前去。

  二丫一家便是众多选择吉林府的一员,被官府安置在了奉化村。随着四平建县,现在又升格为奉化镇了。

  太阳火辣辣的当头悬挂,田地里土豆苗长势很好,一片翠绿。

  二丫爹挑着两个水桶,沿着垄沟从一头走到另一头,浇灌着田地、作物。

  奉化镇东傍东辽河,中有石岭河,官兵和移民又开沟挖渠,使得这里的水浇田达到了相当的数量。

  二丫爹还要再去沟渠挑水,可却看到熟悉的人影从村子向这边走来,赶忙挑着空桶迎上去。

  “快来荫凉下,这大热的天,不是不忙你送嘛?”二丫爹心疼地迎上妻子,一手接过饭篮,又紧着把妻子往旁边的树荫下让。

  “就这点路,还能累着?”妻子走到树荫下,看着脸庞晒得发红的丈夫,眼中闪过一丝心疼,催促道:“赶紧吃饭吧,这都过了晌午了。”

  二丫爹把木桶扣在地上让妻子坐,另一个木桶当桌子,把饭篮子一放,说道:“一起吃吧!”

  “吃过了。”妻子掀开布,露出里面的半罐粥,馒头、土豆和两根咸菜。

  二丫爹笑了笑,说道:“早说了不让你们等俺,今儿倒是听话。”

  说着,随便找了块石头坐下,接过妻子递来的湿布,擦了手和脸,端起粥罐大口喝了起来。

  。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