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一十七章 各有打算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的主要原因。

  对于侄儿李过的言语,李鸿基十分赞赏。男子汉大丈夫,如果只是能吃上饭,那也太没出息了。

  “服役五年,退伍后可得五十亩田地,免赋税三年,半赋税六年……”李鸿基对于当兵的待遇相当熟悉。

  高迎祥笑着点头,拍了拍李过的肩膀,说道:“小子,只要活下来,五年后你就是个小地主啦!”

  李过笑了两声,说道:“没准俺还能当上将军呢!”

  “对,五十亩地算什么,从军就是要建功立业。”李鸿基赞同道:“搏个封妻荫子,那才叫有出息。”

  高迎祥端起大碗,一气喝下半碗,抹了抹嘴,对李鸿基说道:“怎么样,同去从军如何?”

  李鸿基想了想,还是摇头道:“俺还是再等等看吧,要是能赁个马车,拉人拉货是个好营生。”

  赁和租差不多,中华商会在西北拓展商路,开设了车行。赁车的百姓要按使用的天数交钱,和后世出租车的份子钱差不多。

  李鸿基觉得自己对马匹比较熟悉,赁车的风险不大。

  而且,随着西北茶马市的日渐繁荣,马匹的价格不断走低,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兴许就能买马自营。

  大明的边贸一直是赚钱的,而且利润很大。丝绸茶叶铁器棉布粮食等商货,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硬性需求。

  而马匹牛羊,大明并不是特别缺乏。作为控制游牧民族的手段,每年从哪个部落互市多少牲畜,也是有定额的。

  一旦明国掐断互市,蒙古诸部的生活便要陷入困顿。在隆庆开关之前,有些蒙古部落穷得只能用皮囊煮肉,夏季时身上衣服褴褛。

  没办法,蒙古诸部对于铁器的依赖只能从大明的互市中解决。皮毛嘛,冬天穿保暖,夏天就是中暑。

  所以,蒙古诸部对于互市极其看重,对于交易的份额也是与明国斤斤计较,希望是越多越好。

  而出于稳固西北拓展西域的需要,平辽之后,朝廷扩大了互市的规模和时间。

  原来的互市每年交易的时间往往只有一个月左右,难以满足贸易的需求。现在则设立“小市”,也就是一月开启一次,又被称为“月市”。

  如此一来,游牧民族的生活得以改善,明国商人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中华商会固然垄断了边境互市,但也不是完全禁绝了其他商人。只不过是铁器粮食等战略物资,只有他们有资格经销。

  商业繁荣,自然带动了商货的运输,以及人员的流动。身为驿卒的李鸿基,对此自然是相当了解。

  高迎祥见外甥另有打算,也不勉强,又谈了一会儿,交代了些家里事,便带着李过欲离开。

  李鸿基岂能如此慢待,赶忙起身,带着舅父和侄儿出了驿站,就在旁边的客栈请他们吃饭喝酒。

  依托于驿站建立的商栈,既有旅店,又有货栈,可不比荒郊野店,那是相当的安全。

  而商栈与驿站也有联系,一些信件包裹就是通过驿站传递,可谓是互补共赢。

  。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