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一十二章 二十年后的目标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

  不论是专纺羊毛的机械,还是超过珍妮纺机的棉纺机械,都成为科学院的资金来源。

  当然,这是在皇帝的威权下,中华商会海商总会和江南商会共同垄断棉纺毛纺业的大规模生产,才具有的专利保护作用。

  在皇帝看来,正式推出专利法还为之尚早。最关键的便是大明国民的教育程度达不到他的要求。

  如果按照目前对于普遍教育的推行速度,至少要十年,或许是二十年,才能令皇帝满意。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才是帝国长盛不衰的基础。别看现在的明军战力强大,国势稳定向上,那可是皇帝的金手指强行拔高的。

  如果没有了朱由校,用不了几年,大明帝国又会惯性地走回原来的老路。这一点,皇帝心里清楚得很。

  他改变的固然是大明帝国的历史走向,可多数是在硬件上。在软件方面,也就是思想意识,要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还远远不够。

  尽管诸项新政,以及兴利除弊的各项措施得以推行,但更多的是依靠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不是多数人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十年吧!皇帝并不知道草原小姐妹的心思,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二十年后,大灾害从高峰回落;二十年后,差不多是一代人成长起来;二十年后,大明帝国的疆域将达到新的高度……

  ………………….

  上海。

  比广州扩建商馆更快,建设的规模也更大,一个国际贸易大港已经初具雏形。

  广州是老牌的商埠,从唐朝时便与南洋诸国贸易频繁。上海则是后起之秀,直到皇帝重视,并把海商总会设在这里,才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得益于海商总会的雄厚资金,江南商会的大力支持,上海崛起迅速,已经呈现出了超越扬州福州等老牌商港的势头。

  其实,上海的地理条件比扬州福州好很多,又紧邻长江,河运加海运,称之为得天独顾也不过分。

  “孙会长客气了。”李旦脸上挂着热情的笑容,对长江商会的会长孙维达诚恳地说道:“新扩建的港口,自然会为贵商会留足泊位码头,这一点请放心就是。”

  长江航运,关系到赈灾的物资运输。从南洋购买的粮食,湄公省生产种植的,大量运进国内,最主要的三个中转港口便是天津旅顺和上海。

  天津不用说了,漕运逐渐衰落,京畿直隶越来越依靠海运的粮食物资;

  旅顺则是辽东最大的不冻港,辽东重建明军驻防向北推进,都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撑;

  上海则是海运与河运的交会点,走长江航运,粮食物资能以更快捷的速度,成本更低的运输,运进河南甘陕等省。

  黄河航运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皇帝并没有奢望。大灾害的影响之下,黄河都会因干旱而断流,耗费人力物力拓展黄河航运,岂不是得不偿失?

  孙维达长舒了一口气,拱手道:“多谢李兄宽宏海量。日后在长江各码头,贵商会的船只将得到最好的照顾。”

  长江商会的实力也很雄厚,特别是担负着运送赈灾物资的差使,皇帝自然会给予极大的方便。

  李旦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慷慨大方。不是对孙维达,也不是忧国忧民,而是要让皇帝满意。

  。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