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三章 拉科研资金,全民“养朱”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段时间内最快的通信。至少,一百年后都未必会有电报。

  朱由校作为皇帝,着眼的是整个大明,甚至整个世界。

  他不可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中,尽管他觉得搞个五六七八十年,或许能弄出个有线电报来。

  有了更高的科技,也不会使积弊丛生的大明振作国势。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了解答,朱由校也很肯定。

  但科技的发展,却能使大明屹立于世界之巅,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争夺到更多的资源。

  至于兴利除弊,那是朱由校的任务,他正不惧骂名,不怕污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对官员,对士绅,对生员,朱由校的苛薄无情,在历史上也是能排上号的。

  尽管不是全部,但大明到了中后期,这三个群体中的王八蛋实在是太多了。打击起来,难免给人一种滥刑的感觉。

  当然,朱由校现在已经不太在乎,他还觉得自己很是心慈手软呢!

  看看京城中的勋贵,有几个与国同休戚;想想他们在国亡之时所做的事情,都杀了都不过分。

  算你们运气好,朕还没缺钱缺到崇祯那份儿上,就让你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这只是暂时的,朕可盯着你们呢,早晚能抓住你们的痛脚,一个个地收拾。

  朱由校心中发着狠,把认购“平辽债”的勋贵名单扔在了桌案上。与他们的身家相比,千八万两银子都是寻常,而最多的认购者也不过是五千两。

  这是事先有了商议啊,国公一级的五千,侯爵三千,伯爵两千。

  朱由校既是冷笑,又是嘲笑。

  应付的意思如此明显,真不知他们是怕拿多了露富,还是觉得这已经很够意思了。

  诚然,平辽战事节节胜利,并不是什么危急时候,朝廷也不是穷得象崇祯似的拉下脸要人捐助,发行“平辽债”也不是针对谁。

  朱由校摇了摇头,觉得跟这帮王八蛋生气不值得。有了“蝗商八大家”的家财,“平辽债”能发行多少,已经不是太重要了。

  至于四大商会的认购份额,朱由校并没有要得太多,每家五十万,长江商会一百万。

  这二百万都投入到辽东,包括武器弹药的生产制造运输,军队的饷粮,以及各种物资的供给,也算是专款专用。

  而面向社会中低层发售的小额债券,从目前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或许是百姓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或许是手头没钱,或许是朝廷的信用还不够。对此,朱由校也不再纠结,顺其自然。

  但还有一个群体,朱由校却不准备放过,那就是宗藩。按照爵位和俸禄,朱由校制定了认购名单和份额,以谕旨的方式派人去强卖。

  说到明朝的宗藩,有“天下养朱”的讥讽。意识是宗藩太多,国家的财政都用在了他们身上。

  朱由校查过资料,才知道明朝的宗藩确实很多很多,但并不是藩王最多,而是其他郡王、镇国将军等宗室太多了。

  明朝将宗室分为八级,最高位的是亲王,到现在只剩下了二十七八位。

  而每一位宗室的长子都可以继承爵位,次子则要削一级爵位。但到了最低级的奉国中尉时,所有儿子都可以继承奉国中尉的爵位。

  也就是说,只要是明朝的宗室,最低也有奉国中尉的爵位。

  正是这些高达十五六万的宗室人口,才是国家财政的真正负担,老朱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

  。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