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反正之期将至,一花一世界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分头行动。

  ……………………分隔线…………………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相隔千里,通个信息又是陆路,又是海途,朱由校知道遥控指挥是万万不成的。

  所谓的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或者是夸张,或者是指战略上的布署,而不是具体战术的实施。

  确定了反正行动,朱由校便交给袁老师制定具体计划,指挥实施。他只负责从战略层面上协调辽镇、津镇进行配合和策应。

  当然,武器弹药、粮草物资的供给更为重要。所谓皇帝不差饿兵,所谓甲坚兵利,后勤才是胜利的保障。

  煤钢联合体又传来了好消息,下属的兵工厂打造出了第一批燧发枪,经兵部检验合格,已经运往天津港口。

  样枪是在两个月前呈上御览的,朱由校试用觉得不错。

  但真正量产,却耗费了两个月时间。不过,这到底是个好消息,明军越快换装,胜利的时间来得越早。

  广东兵器火药局也在不断增加产能,广州市舶司的收入全都投了进去。生产制造的火枪几乎全送往了贵州,使得平叛明军的实力在不断增强。

  红夷大炮的制造稍微放缓了一些,这是朱由校的意思。

  自从制造出有弹托的炮弹之后,他的思路延伸到了红夷大炮,延伸到了海军、海战,认为红夷大炮要进行有大明特色的改变。

  当时的观点认为,火炮打得越远越好。这样的结论,不能说是错的,可也不完全对。

  在陆地上还好些,火炮有稳定的支撑,射击的准确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可在海上,船行颠簸,又不是后世的带观瞄调整设备的高级火炮,前膛火枪的远距离的轰击中,精确程度很感人。

  而基于射程越远越好的观点,才造出了炮管长、装药多、膛压高的红夷大炮。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炮管造得是又长又厚,就使火炮的重量相当惊人。

  在木质的帆船上,因为承载力的原因,笨重的火炮只能往下层甲板装,而且数量还不能太多,上层甲板就只能安装轻型的舰炮。

  远距离既打不准,又使战舰能装载的火炮不多,朱由校认为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进行改变完全可以改变这样的情形。

  在朱由校的设想中,如果不追求很远的射程,而是把炮管造得短一点、薄一点,火炮就会轻许多,海军战舰也就能装载更多的火炮。

  弹托的发明,使炮弹和炮膛的配合精度大为提升;缩短了炮管,却可以加大口径,射出更大更有威力的炮弹。

  反正重型的红夷大炮说是能打几公里,可你打中了算哪!全靠运气的炮轰,其实就是个气势。

  根据朱由校搜集到的情报和信息,真正的海战,舰船之间的实际交战距离,通常都在几百米之内。

  既然是这样,朱由校也就坚定了自己的设想,下旨令广东兵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