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四章 兴利除弊即可振作国势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他们的身上。

  史载:农夫终岁勤动,还租之后,不彀二三月饭米。即望来岁麦熟,以为种田资本。至夏中只吃粗麦粥。日夜车水,足底皆穿。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苏松百姓主要通过“棉布折银”来缴税。即所谓:“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朱由校要对江南士绅和生员进行打击,就想着先给老百姓好处。按照今年的蠲免政策,免除赋税五两以下的百姓之家。

  李起元觉得年初就宣布,有些不妥。万一发生大范围灾害呢,你还出尔反尔,蠲免政策不作数?

  朱由校知道李起元的谨慎,也知道他是为自己的名声考虑。

  思虑良久,朱由校微微颌首,“李卿乃老成谋国之言,此事便暂不对外宣布吧!”

  见皇上从谏如流,李起元甚是欣慰,又向朱由校汇报了南京留都的财政情况。

  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可累年积逋已至数百万。郑三俊调任南京户部尚书后,力祛宿弊,一一厘剔,核虚冒领,国库复又充实。

  芜湖、淮安、杭州三座钞关的司官李友兰、霍化鹏、任俶皆贪,郑三俊弹劾,都察院查实皆抄家治罪。

  尽管郑三俊干得不错,但朱由校却不准备让他长期管理南京户部。

  不是郑三俊同情东林的原因,而是郑三俊乃传统官员,与杨涟、左光斗、方震孺等人一样,刚正不阿是优点,缺乏变通和灵活也是固有的缺点。

  厘剔、核虚、严禁侵占、弹劾贪渎,这些都不是什么有创意的手段。就象清屯充饷一样,只要铁面无私严格依法执行就能干出成绩。

  而这样的传统官员,因为缺乏创见,并不是朱由校要长期使用,并寄予厚望的能员。

  其实,经过大半年的观察和适应,朱由校也逐渐看透了很多。所以,他才有意放缓了改革的步伐。

  所谓兴利除弊,并不是要推倒重来,甚至不用太过颠覆的新政策。

  只要官员们放弃党争攻讦,实心任事,不贪腐不渎职,大明的国事不说焕然一新,大有起色却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说白了,只要吏治清明,朱由校觉得大明就能续命,至少能再撑个十几二十年。

  事实已经证明了朱由校的判断,这大半年的时间,除了军制上的改革,其他方面的新政好象真没有什么。

  不过是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把国家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而已。

  但大明的国势却能为之一振,积逋缴清,财政好转,百姓纾困,外战捷报频传。

  归根究底,政策上的失误还不是大明衰败的主要原因。官吏的腐化,商绅的贪婪,生员的堕落,才是重要的因素。

  而官吏、商绅、生员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大明的上层建筑,直接影响到了大明的兴衰。

  有了这样的感悟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