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八章 先买老闸船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初是由澳门劳恰修船厂所造,被中国人谐音称为老闸船。

  在澳门获得居留权的葡萄牙人,最初曾大量使用中国帆船进行区域贸易。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葡萄牙人发现中国帆船船体单薄,行驶不够灵活,不如西式帆船能够抵御风浪和海盗袭击。

  但西式帆船也有造价高昂,以及需要大量熟练水手操作帆索的问题。

  于是,葡萄牙人就将西式帆船的长舷展比船身,与中式帆船的硬帆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兼有中西帆船优点的新式帆船。

  老闸船有传统中式帆装和流线型的西式船身,比传统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所需要的人手少,建造维修也较简单。

  而且,它比传统的中国帆船更适应远洋航行,除葡萄牙人使用之外,也被广东的船匠们大量仿制,用于中国商人出海贸易。

  这几艘朝廷购买的老闸船,形制应该是最大号的,几乎都相当或超过了现在海商所使用的。长十二到十三丈,宽两丈到两丈五,至少能装载三十门大炮。

  而当时明军水师的头等主力“大福舩”,最长的也只有丈,阔丈。

  尽管这六艘老闸船还是比不过红毛夷的夹板船,但差距已经拉小。火炮要是装备齐全的话,海盗已经难以抵挡。

  关键是这老闸船在操作上比较方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东海水师具备战斗力。至少,威慑海盗应该能做得到。

  沈有容岂不明白皇帝的心思,这已经是最快捷的办法了。

  要是等夹板船造好,哪怕是忍痛咬牙买上几艘,船上操纵帆索的熟练水手,却也不是一时半日能训练出来的。

  圣上果然是眼光独到,英明睿智,不声不响,事情已经安排妥当,且是最符合实际、最快捷的办法。

  沈有容送走沈廷扬,铺纸提笔,开始给圣上写密奏。

  ………………

  青岛,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

  明万历七年,即墨县令许铤主持修编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相关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

  而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

  宣布青岛开埠的时间并不算长,但青岛却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原因很简单,通州商团转战青岛,财力、物力、人力的大举投入,想不快都难。

  按照优惠政策,商人在青岛建立商铺,地皮由政府规划,官府发契,但建起来便是自家的产业。

  这极大地鼓舞了商人的积极性,青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让具有前瞻眼光的商人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要知道,从青岛出海,不仅可以南下江浙通商,还可以东去朝鲜、倭国、琉球。

  而且,对于习惯走漕运的通州商团来说,还可以利用元代开凿的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运输货物。

  当然,不光是通州的商团,连山东、江苏的商人也得信儿赶来,申请报备,划地建屋。

  而现在大兴土木,还有一个有利条件,便是有大批辽民,这些劳动力工钱可以给得少点,只要管饭管饱,干活儿都很实在。

  。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