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十八章_金瓯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到目前某些措施与当日渊圣本人的表态前后矛盾:“臣虽至愚,心知前日奸邪之人重以变乱之说惑陛下者,是致陛下德音始终反复如是也。”这封万言书敢于指责当权的政府要员是“奸邪之人”,也敢于指责“陛下德音始终反复如此”,可说是封建式的民主的一个样板。

  鉴于士气激昂,渊圣皇帝批复黄哲的奏章有“朝廷方开言路,通达下情,士人伏阙上书,乃是忠义所激,学官何为自疑,乃尔待罪。可速安职,仍晓喻诸生”等语,再次肯定伏阙事件。对沈长卿这样激烈的言论也没有加罪。反而下旨褒奖参加伏阙上书的太学生雷观,赐同进士出身,补迪功郎。一个月以后又赐陈东同进士出身,温旨褒奖。主和派看看这出戏唱不下去了,只得暂告休战。不过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他们对陈东等人切肤之恨是消除不掉的,只在等待机会,再向陈东他们开刀。

  以上几个问题的争论,反映朝廷中两大派斗争的激烈。

  马扩希望战衅一启,各方面的人员都能捐弃成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事实证明,这只能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幻想。在东京,派系的矛盾,正议与邪论的交锋,夺权和反夺权的斗争,争取渊圣皇帝站到自己一边来的努力正在不断加剧,有增无已,首都从来都是各种斗争集中的场所、矛盾的焦点。其他地方也不见得好多少,譬如在真定,则连他本人也成为这个伟大的信念的牺牲品了。战争并不能消除矛盾,反而制造了新的和更大的矛盾。而各种形式的矛盾肯定会大大地削弱备战力量。

  北宋政府能够用来抗战的一点力量,在新的战争来到之前,已经在内部纠纷中消耗殆尽了。

  李邦彦第二次下台后,徐处仁、吴敏曾分别升任太少宰,以下的执政除枢密使许翰外,基本上都是主和派。徐处仁有“清亮刚直”的美誉,从外地调到朝廷来,摆摆样子,实际上,除最后与吴敏吵了一架以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清亮刚直”的作风,倒是同流合污的地方很多。吴敏则依仗有定策之功,得到渊圣皇帝的信任,独掌朝政大权。

  吴敏促成太上皇禅位之议,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曾向渊圣竭力推荐李纲,用为亲征行营使,在太学生伏阙上书的关键时刻,他又代渊圣宣旨抚慰,复用李纲、种师道,表现不错。这是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物。他只有与李纲合作的时候,才能干出一点好事。这一点,他的侍姬远山老早就看到了。远山曾说过他自己的躯壳里是没有灵魂的,要李太常给他安放进一个去。金兵撤退后,他与李纲分道扬镳,让李邦彦把一个黑灵魂安进他的躯壳中。他为李邦彦昭雪洗冤,竭力推荐他复职。后来索性代替李邦彦,成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