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74章 变化_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将领出面就能轻轻松松的平叛,而且驻扎在京兆的大军没有兵符是不太可能听令于太子的。

  事实上,如果李渊出宫避暑的话,李世民是盼着太子举兵的……到那时候,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即使太子没有举兵的话,几个月下来,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变化,至少能打乱裴世矩的节奏,要知道只要能维系下去,局势对自己是越来越好的,对太子只可能是越来越坏的。

  “怀仁啊怀仁。”李世民看向凌敬,“凌公回去告知怀仁,他日还需怀仁。”

  “无需养晦韬光,无需自污名声,无需深居简出,孤敢用他!”

  凌敬珍重拜下,“殿下心胸,阔如四海,青史之上,必有明君之誉。”

  “凌公请起。”李世民挽起凌敬,笑着说:“不过欲请父亲出长安避暑,首要解决的是众将封赏,还请怀仁下次上朝勿要缺席,父亲必会召至两仪殿议事。”

  “是。”

  现在他们还不知道呢,都用不着等下次早朝了,李渊都已经派人去传召了,还是让李善很糟心的两仪殿议事。

  讨论商议了细节之后,凌敬回了尚书省,等到放衙了再回家,直接去了李宅。

  “秦王殿下也认可?”李善刻意的转开脑袋不对着凌敬,而是盯着被夕阳投下光线所笼罩的小湖,似乎有金线在湖面上闪烁跳动。

  “房玄龄还笑言,你作诗需推敲,但此等事却是心思敏捷。”凌敬笑吟吟的说,今天大家在承乾殿商议良久,都觉得李善这条建言很有操作性,而且一定能打东宫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几天前李善在想出这个办法之后,犹豫了很久,因为他并不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李善早就不相信历史上所谓的杨文干事件在史书上的描绘了,后世在这件事上的疑窦主要是集中在幕后指使到底是太子李建成还是秦王李世民?

  从事后处置的结果来看,东宫、天策府都有主要的属官被流放,但相对来说,东宫受损更重,丢了王珪、韦挺两个重要的谋臣、心腹,而李世民只丢了个杜淹,这位在天策府的地位很一般,至少远远比不上其侄儿杜如晦。

  但关键是,事后太子获得了李渊的谅解,李渊对东宫支持的立场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虽然是父子,但更是君臣,这种事都能够谅解?

  为了皇位,太子就不会对父皇动手?

  想必李渊不会不记得战国初年的沙丘之变,赵武灵王硬生生被两个儿子饿死在了沙丘行宫内。

  这也是后世认为杨文干事件幕后的主谋有可能是李世民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李渊发现了这件事中有秦王一脉的插手,只是不方便公开,更不方便记录在史书上。

  但现在李善自然不会这么看,因为他可以肯定齐王在这件事中很可能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但不为人知的角色。

  李元吉他到底想干什么?

  封伦到底扮演了个什么样的角色?

  封伦不许杨文干晋升陇州总管,无非是需要杨文干留在坊州,但坊州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历史的走向会沿袭它原本的轨迹吗?

  还是会发生不可测的偏移呢?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