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8章 漕运集团的抵抗_崇祯重振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紫禁城中,朱由检在船队抵达天津后,很快得知了消息。

  尤其是从郑彩那里得知郑芝虎和李国助的打算后,他更是长出口气,知道京城的粮价,能够稳定下来。

  惟一的问题在于,郑芝虎和李国助运来的是稻谷,自己给他们一石七钱的价格,似乎有些吃亏。

  毕竟稻谷脱壳成大米后,重量通常要少三四分。按一石稻谷七钱的价格,米价就超过一石一两银子了。

  郑彩在密奏中特意点明了这一点,并且建议压价,只要不压到五钱以下,他们都不会吃亏。

  朱由检对他的密奏很是满意,却不打算压价。至少对这一批来说,要按一石七钱计算——

  毕竟南粮北运的航线算是他们开辟的,这些人冒着风险,理当受到奖励。

  但是下一批稻谷,要按正常价格来。不能让自己花大米的价钱,购买未脱壳的稻谷。

  想到这里,朱由检唤来张溥,吩咐道:

  “你带人去天津看一下,对海运来的稻谷分级。”

  “在报纸上要好好宣传,让百姓知道从海外运来了粮食!”

  张溥前段时间按皇帝的指点,提出了科学的容重等概念,这些日子在继续细化,按容重、杂质、水分、颗粒等方面,提出对粮食等级进行划分。

  在京城遇到旱灾,粮价高涨的情况下。他的这些观点,受到很大关注。

  如今在听到皇帝让他对海外稻谷进行分级后,张溥忍着激动,说道:

  “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做好这件事。”

  “要不要请太府寺的官员,和臣一起同行?”

  太府寺粮食总署,才是专门负责粮食的机构。张溥在自己的理论被皇帝采纳后,当即想推广到朝廷衙门。

  朱由检却没答应,说道:

  “太府寺源自太仓,关系盘根错节。”

  “海外运来的粮食关系到京城粮价稳定,暂时先不要通知他们。”

  “这些粮食,朕会让四海银行组建四海粮行,主要向边军发放,多余的才会贩卖。”

  “你要做的,就是带着接受科学的士子划分粮食的等级。让京城的百姓知道,海外有粮食运过来。”

  张溥闻言点头,心中若有所思。知道皇帝对太府寺并不信任,所以让自己这个没有官职的人前去。

  作为舆论上的天才,他已经想好要怎么办,在京城鼓噪声势。

  不过即使如此,张溥仍低估了此行难度,在乘船前往天津的路上,他数次接到邀请,让他贬低海外粮食的质量,甚至在报纸上宣扬海外粮食不能吃。

  若非身边有太监和锦衣卫跟随,张溥又邀请了很多京城士子前去,他一个人还真顶不住压力,甚至可能遇险。

  到了天津之后,看着那些早已从海船上卸下来,却一直没有运往京城的粮食,张溥皱眉问道:

  “为何不运到京城去?”

  “一直堆放在这里!”

  俞咨皋苦笑一声,说道: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