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2章 文思院和匠户_崇祯重振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城寨建设相关的种种技术研发,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名词:

  项目牵引。

  这是后世很常见的模式,朱由检上次因为通政司办报之事,推动印刷技术研发、印刷文字规范,就属于这个模式。

  在大明这样一个农业国度,推动工业技术发展,最适合的就是项目牵引——

  就像新中国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一样,通过设立重大工程项目,促进相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

  报纸是一个项目,朱由检通过这个项目让工部设立大明印刷工坊、让翰林院制定印刷通用规范字表,把这些以前需要一件一件做的事情,放到一个项目里来。

  城寨建设是一个重大项目,远比报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结硬寨,打呆仗”战术的实施,影响辽东战局。

  甚至更大点说,它还关系到井田制——

  不把建虏打败,不把辽东收回来,怎么给功臣分封井田,再次实行井田制?

  可以说,这个项目非常重大,朝野上下都会有很多人支持。

  朱由检可以把自己想发展的工业技术,往这个项目里塞。

  建筑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建材除了水泥之外,还有五金、钢材、玻璃、陶瓷卫浴用具,甚至还有供暖设备以及需要的煤炭——

  辽东的冬天太冷,城寨里面需要烧煤取暖。最好是用取暖锅炉集中供暖,节省人力不说,还会更加安全。

  有了这个基础,蒸汽机需要的技术,可以奠定下来。

  无论是煤炭、钢铁,城寨建设都很需要。

  锅炉这个对蒸汽机很重要的技术,也可以用取暖锅炉的名义发展。

  这三个技术成熟了,朱由检就能推动工业革命,让大明向工业国发展。

  这让他下定决心,把城寨建设立项,找一个专门机构研发。

  『现有的衙门之中,文思院最为适合,可惜它的名声有点差,而且级别太低。』

  『一个正九品衙门,也无法调动足够多的资源。』

  文思院带个文字,听起来似乎很文雅,其实是工部机构,主要负责器物制作。

  最初设正九品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二人,一共三名品官。

  但是从成化年间开始,宪宗皇帝任命工匠姚旺为文思院副使。自后相继不绝,一传旨姓名至百十人,称为传奉官。

  传奉官由宦官传奉圣旨直接任命,而且后来还由杂职转为文官职位,自然被文官深恶痛绝。对文思院这个机构,也是很不待见——

  一说节省开支革除冒滥,必然提到的两个衙门,就是锦衣卫和文思院。

  像是专督仓场侍郎苏茂相,便在二十七日奏疏,建议革除锦衣卫和文思院冒滥官员。

  不过对他提到的文思院匠官“三千二百八十八人,多支米三万余石”,朱由检却颇是疑惑,不知如何计算:

  文思院副使从九品,俸禄是六十石,只算本色的话,就是四十二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