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6章 词圣苏轼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你感到迷惘之时,不妨再读一次苏东坡。

  有人说,人生不读苏东坡,读尽诗书也枉然。

  少年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

  但长大后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是苏东坡,我们总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见他。

  记得上学期间,需要背诵苏东坡的诗词。

  总想骂几句这些又长又拗口的古文诗句,根本不理解背诵的意义。

  直至长大后,偶尔感慨时。

  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才明白其中的辛酸。

  每当失意沮丧时,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或许我们都不过其中的一粒沙。

  所以每当想起曾经背诵过的诗句,会让内心得到释然。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

  苏轼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在创新宋诗新面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词体。

  “公元1036年,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

  “眉山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两宋期间,考中进士的人数便有八百多人。”

  “苏轼在这个进士之乡的文化熏陶下,年少就显露出过人之处。”

  “苏轼有一个弟弟苏辙,只比他小三岁。”

  “童年时期,父亲苏洵常年游学在外,苏轼和苏辙的启蒙教育落到满腹诗书母亲陈夫人身上。”

  “公元1042年,报考三次科举不中的苏洵回到家乡,他将毕生所学和精力放到两個儿子身上。”

  “兄弟俩从小接触两汉经学,为了加深记忆,苏洵还让苏轼手抄汉书和庄子。”

  “庄子清静无为,不求名利,淡然生死的思想,为苏轼日后坎坷动荡的一生受益匪浅。”

  “公元1056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后,47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离开眉山老家,赴京赶考。”

  “那一届科考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堪称千年一遇。”

  “科举第一榜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与朱熹。”

  “还有写下横渠四句传天下,38字的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届科考9人成了当代宰相,24人被宋史立传,堪称神仙打架。”

  “当时北宋文坛流行空洞浮华的文章,文坛领袖欧阳修决心扭转这股风气,苏轼幸运的遇上了这位主考官。”

  “科举制度在宋代已十分完善,为防止作弊实施胡名制,还有专人负责抄写,防止主考官认出考生笔记。”

  “当时欧阳修看完苏轼的试

  请收藏:https://m.aodu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